《 返回实施指南

家电制造行业企业质量管理核心过程实施指南

来源: 关键字:家电制造行业企业质量管理核心过程实施指南 时间:2024-10-31

家电制造行业企业质量管理核心过程实施指南

行业代码: C385 家用电力器具制造 

一、行业概述

本指南文件是基于慈溪市家电制造行业的小微企业质 量管理实际情况编制,用于解决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中的“痛 ”“难点” 问题,指导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提升,也可供其 他地区类似小微企业参考、借鉴使用。

家用电器产品种类繁多,包括电风扇、室内加热器、电 熨斗、电热水龙头、吸油烟机、吸尘器、饮水机、榨汁机等, 大部分都属于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产品。家用电器制造小 微企业特点是,对生产硬件设施不需要大规模投入的加工类 企业居多。一般按照客户要求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批 量生产,有少部分企业具有研发设计职能,进行如外观变化、 增加使用功能或新产品开发。在生产过程中,客户要求的确 认、原材料采购和验收、生产过程、产品检验对最终产品的 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二、质量管理核心过程实施指南

(一)核心过程 1:采购与关键件控制

1.典型问题

家用电器制造小微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和验收的质量管 理控制方面一般存在以下不足:

1)未建立原材料供应商选择、评价、绩效考核及重 新评价的要求,供应商选择、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随意性;


2)对最终产品或生产过程有重要影响的材料或部件, 未适当从严控制;

3)采购信息不完整,未明确产品的执行标准、验收 要求;

4)原材料验收规定不完善;

5)检验/验证记录不完善,可追溯性不足。

2.控制要点

小微企业一般采购原材料批量相对较小,很难对供应商 施加有力制约。因而在采购时,企业应与供方签订合同或协 议,应明确规定产品或服务的性能指标、质量要求、检验方 式、验收标准及不合格处置办法、违约责任和发生纠纷的裁 决方式。企业需要做好供应商选择和评价。在材料入库前要 做好验收工作。

3.实施指南

1)采购物资分类

企业可结合自身产品特点,对原材料采购过程进行分类 管理,如按照原材料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程度可分为:

a.重要物料:构成最终产品的主要部分或关键部分,直 接影响最终产品使用或安全性能的原材料,如电源线、电机、 控制板、温控器、非金属材料等;

b.一般原材料:构成最终产品非关键部位的物料,一般  不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或影响较小的原材料,如包装材料等。

不同的企业视最终产品不同,其重要原材料、一般原材


料不同,应根据企业自身产品特点确定。

2)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

企业需要确定供应商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要求。

a.针对重要原材料或一般原材料,可选择采用不同的方 法,如通过对供应商的资质、生产条件、原材料质量、价格、 供货期等进行比较、评价、现场考察等方式,确定合适的供 应商,并适当保留相关评价记录;专人负责编制合格供方名 录,建立保存合格 供方档案,为重新评价提供依据;

b.对第一次提供重要原材料的新供应商或首次提供新 规格原材料的已有供应商,应选择适用的验证方式,如经样 品测试和小批量试用合格,验证第三方检验报告,采信同行 或顾客推荐意见等,评价通过后成为合格供应商;

c.对客户指定供应商,应按要求对其进行评价,签订双 方或三方协议,明确责任,定期汇总通报供方产品质量、交 货期等;当供应商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及时通报客户做出调 整;

d. 了解材料使用部门对使用过程中的材料质量反馈,结 合顾客的最终产品使用情况或意见反馈,定期对合格供应商 进行跟踪并重新评价,建立合格供方档案,为重新评价提供 依据。

3)采购实施

小微企业一般检验和测试能力不强或检验人员不足,应 在合格供应商处采购原材料及设备,有关采购要求的信息除


采购物品本身内容外,还应包括:

a.对供应产品的质量要求(可直接引用各类标准或提供 规范、图样等技术文件);

b.对重要原材料供方是否签订了质量协议、技术协议、 售后服务协议等有约束力的文件等;

c.对零部件/原材料的验收要求;

d.其他要求,如价格、数量、交付期等。

 

 

4)采购原材料或外包工序产品的验收

a.验收要求

原材料检验大多由人工完成,小微企业人员紧张时检验  人员可能不固定,所以要制定明确的验收标准,保证验收产  品的一致性。采购原材料的验收要求应明确易懂,对验收项  目、要求、方法、合格判定等规定要适宜。验收要求通常包  括抽样方案、验收项目、检验要求、方法、合格判定等规定, 可直接引用有效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或双方确认的技术规范、 图样、标准样品等。

b.检验/验证方式

应根据采购原材料/关键件的重要性及数量,决定采用 验证的方式和程度,例如检查、检验或测试等 选择适当


的控制质量的方式,确保入厂关键件的质量特性持续满足技 术要求,以及最终产品满足认证要求,证书查询有效或至少 每年由供应商提供原材料符合要求的质量特性报告或认可 原材料/关键件的认证结果。

电源线(示例):

 

 

 

5)外包过程控制

小微企业的外包过程通常发生在自身设备、或人员生产 能力有局限性的环节,企业应基于风险思维,根据外包过程 的影响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如与外包方签订合同或技术协 议,明确由外包方采购的关键件的规格型号、生产厂、技术 参数等要求,确保采购关键件的一致性并持续满足其技术要 求,制定并实施外包产品的接收准则,加大检验力度等。

4.检查改进


企业对采购控制进行检查时,需要关注以下内容:

1)采购原材料/关键件的重要程度划分是否明确、适 宜;

2)供应商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要求是否制定合 理;

3)采购原材料/关键件的验收要求是否明确,对验收 项目、要求、方法、合格判定等规定是否适宜;

4)检验/验证的资源包括人员、检测工具仪器、检验 方法、验证规范等是否满足要求;

5)检验/验证抽样是否执行抽样方案,记录的保留及 可追溯性是否满足要求;

6)对于例外放行的情况,是否予以审批、标识,风 险识别是否充分等。

(二)核心过程 2:生产过程控制管理

1.典型问题

家用电器制造小微企业在加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控制方 面,通常会存在以下不足:

1)加工/生产现场缺乏规范的加工指导性文件,通常 是按工人师傅经验进行加工,客观上存在加工容易错误;

2)关键或特殊工序识别和管理不到位,容易发生批 量产品不良;

3)对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策划不完善,对过程检验 重视不足,检验规范不明确,或检验记录不完善,使不良品


流入下道工序;

4)生产设备点检维护不到位,没有保留设备的维修 维护记录,不关注设备的使用情况及状态,不做预防性维护, 设备易出现意外停机,影响生产效率;

5)有溯源要求的测量器具没有进行检定/校准,存在 测量结果不稳定导致误判的风险;

6)产品标识方面的问题。表现在:产品的可追溯性 标识不明确,没有进行生产过程中的追溯性管理,如生产单 号、工序号、操作者、设备号、原材料的批次号,当出现问 题时无法追溯;

7)全员质量管理的思想意识宣传教育不到位,员工 质量意识不足,未能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实施。

2.控制要点

为了提升小微企业产品加工过程的管理能力,对加工过 程的管理和控制提出了以下要求:

1)根据产品特点、人员能力制定适宜的控制文件,如 加工流程、各工序产品加工标准、检验要求、作业指导书、 设备操作规程等,以使生产过程有据可依,保证产品生产过 程的一致性;

2)按照产品及技术要求,编制《生产计划》,明确工 序及完成时间等内容,经批准下发至生产车间,并由专人监 督、控制生产计划实施;

3)若生产加工过程中特殊工序,如注塑、焊接,应对


加工过程的能力(设备能力、人员资质和能力)进行确认, 并定期再确认;

4)检验工作首先涉及的就是检验依据,也就是检验规 范和检验标准。企业应该重视这类检验依据文件的有效性, 并在检验过程中严格按照检验规范和检验标准开展检验;在 关键和特殊工序应安排工序自检或质检人员的抽检,并保留 检验的记录或证据信息,作为产品符合接收要求或放行的证 据;

5)企业应确定、提供并维护所需的基础设备设施,以 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行,并获得合格产品和服务;

6)保持检测工具、仪器的准确有效,精度符合产品要 求,定期进行校准或检定;在生产提供的整个过程中按照监 控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状态并标识清楚,如已检、未检、合 格、不合格等;当有追溯要求时,企业应控制产品的唯一性 标识,并保留相关记录以实现可追溯性;

7)在加工过程中注意合格品、不合格品的区域划分, 避免混淆。

3.实施指南

1)生产前的技术和物料准备

a.工艺流程策划:

家用电器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差别比较大,例如快 热式热水器,生产流程一般为:


 

b.根据不同客户产品要求的差异,通过对产品加工工艺 的策划、优选,确定实现产品生产的最优路线,明确工艺参 数及侧重点,并在生产指导文件中进行明确规定,以指导生 产过程各工序的进行;

c.按照产品及技术要求,编制《生产计划》,明确工序 及完成时间等内容,经批准下发至生产车间,并由专人监督、 控制生产计划实施。

2)生产文件编制

生产文件是企业生产完善程度的标尺,也是生产技术、 标准要求等传达、流转的最好载体,是保证生产操作一致性、 达成既定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生产文件应包括:工艺方案、 产品图纸、工艺规程、检验规程(或检验作业指导书)、产 品接收标准等。文件的详略程度根据产品结构、生产规模、 人员技能、技术复杂性和精度要求等决定。

文件编制的目的是总结规定生产要求,传达生产信息, 应便于使用和了解学习。


3)生产过程控制

a.企业应识别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过程和质量控制 点,按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检验检测的要求进 行工序控制;

b.可视情况安排首样试制,确认满足客户要求后进行封 样。若不能满足工艺要求要分析从原材料、工艺及设备参数、 生产环境、人员操作等方面查找原因,反复试验直至合格, 为后序的批量生产打好基础;

 

 

c.在制造和装配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产品、配件,不 得出现磕碰和划伤,加强产品、配件及配件的防护,减少造 成损失和浪费;

d.生产人员按检验作业指导文件(如工艺卡或质量控制 计划等)要求进行首检、 自检或巡检;首检及每次巡检应按 抽样方案要求抽取样品;互检为生产过程中,每道工序须对 上道巩固的质量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检验,当上道工序的产品 质量符合工艺要求时,则继续本工序的工作,反之,当上道


工序的产品不符合工艺要求时,经检验员确认后,退回上道 工序处置,并做好记录;

 

 

e.需确认工序的识别与控制

生产过程中需要确认的工序如注塑、焊接等,企业应对  操作人员的资质能力、工艺及设备参数、设备予以确认,关  注对需确认工序的管控,加强变更后的工序能力和状态确认, 尤其在人员变更、产品变更、设备维修后等情况下。

4)标识与可追溯性

对产品标识设立相应的规定,如订单号、客户名称、批 号,对 已加工”与“未加工”进行明确的标识;对产品的 质量状态,如“待检”“合格”与“不合格”进行明确标识。 为了更方便地区分待检品、合格品和不合格品,也应做出相 应的区域划分。

5)设备维护保养

对设备制定年度与日常的保养计划,包括: 日常点检, 故障维修和定期大修,并根据设备的种类、使用磨损程度, 确定保养频次。应保留设备保养及故障维修记录,包括记录 故障原因,更换的配件,故障停机时间,尤其是关键重要设


备,以便对设备利用率及故障停机率进行分析并进行必要的 预防性维护改善。

6)计量器具管理

企业需建立计量器具台账,根据《计量法》、JJF1139《计 量器具检定周期确定原则和方法》的要求,结合企业计量器 具的使用情况及确信水平确定适用的计量器具校准或检定 周期,有溯源要求的计量设备如电器安全综合测试仪、耐压 仪、接地电阻测试仪、电参数测量仪、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校准周期一般为 1 年。 7)检验控制

a.检验策划

质量检验策划包括:

1   全面梳理检验过程,确定适合产品生产特点的检验 流程和环节;

2   合理设置检验点,包括原材料和外包过程检验、生 产过程检验、最终产品检验等。

b.检验文件和记录

小微企业往往人员紧张,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或人员文 化素质不高,制定简明、清晰的检验制度、规程、检验作业 指导等相关文件,并切实执行,能够帮助检验人员正确实施 检验工作,保证检验工作的一致性。

c.企业应按照检验策划的要求,重视检验记录,保留必 要的检验记录来证实产品和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确保检验


过程实现可追溯性。记录要客观、真实、字迹清晰,不能随 意涂改。

d.检验人员管理

检验人员是检验活动的主体,小微企业人员流动比较大, 人员能力参差不齐;而家电产品很多检验项目需要人工完成, 如外观标志检查、耐压测试、接地电阻测试等。通过制定检  验人员的规章制度,确认岗位的能力要求,规定检验人员的  职责权限,开展必要的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责任和意识水  平。

e.检验数据分析

检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挑出不合格品,把好产品质量关, 同时可通过对质量检验结果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收集、积累  质量信息,为生产中出现的质量异常及时发出警报,促进生  产人员迅速采取改进措施,也为改进产品设计、生产策划等  方面提供数据信息。

4.检查改进

企业实施生产过程改进,可以采用以下思路:

1)企业主管人员应该加强企业管理理论的学习,制定 企业质量方针、目标,梳理企业结构,确定分工和岗位设置, 尤其对采购员、生产管理及技术人员、检验人员、管理人员 的工作范围、职责内容、部门接口等合理分配,规范管理, 发挥企业的能力和潜力;

2)检查是否对生产流程和质量检验进行了有效的策划,


是否明确在产品实现的哪些阶段进行检验、对质量检验做了 哪些规定、规定是否有成文信息、是否适宜,并结合检验的 流程进行综合评价;

3)通过询问、查看各种检验文件和记录,并结合工作 的实际开展情况, 了解企业核心人员的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是否需要提供岗位培训等措施,确保关键岗位人员具备工作 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评价检验过程是否按规定正确地实施 了,产品的检验记录是否保留,检验记录是否清晰和完整, 检验记录是否明确了检验工作的授权人(责任人),并查证 在质量检验活动没有圆满完成之前,如果需放行产品和交付 服务,是否得到授权人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批准;

4)通过询问、现场观察、查看设备相关记录和文件, 了解设备配置和设备维护情况,查看设备能力和状态是否满 足产品生产需要。 了解设备维护的实施情况,是否安排了设 备维护计划,是否对设备进行了预防性保养维护,保证产品 生产效率,减少停机时间等;

5) 了解检验和检测设备是否满足规范要求。通过观察 检验和检测设备的使用、调整等情况,判断是否配备了足够 检验和检测设备,检验和检测设备的测量能力和精度是否满 足要求。

三、主要起草单位

慈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杭州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