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领域的自抽自检,往往会给人以“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印象,进而影响监管的公平与权威性。12月8日,小编从在宁波召开的全国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暨质量提升现场会上获悉,浙江于全国率先深入推进食品安全抽检分离改革,切实改变以往把“抽”和“检”任务统包给承检机构的传统做法,打造全程抽检和检验“背靠背”模式,大大提升了抽样工作的权威性公平性,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截至目前,全省已组建专兼结合的执法抽样队伍104支、2773人,其中90个县局全覆盖,执法人员已直接抽样1.84万余批次,承检机构交叉抽样3100余批次。
“摇号”“盲检” 确保“真样品、真检验、真数据”
据了解,今年4月底,浙江逐步探索推进食品“抽”“检”分离改革试点。按照“组织抽样方不知道抽样人员、抽样人员不知道被抽样企业、抽样人员不知道送检机构、检验人员不知道样品所属企业、被抽样企业不知道承检机构”等“五不”要求,食品抽检分离改革,实行全程“背靠背”。
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基础上,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平台系统先“双随机”摇号确定抽样人员、抽样场所(区域)。抽样人员现场抽样时按照随机原则确定抽样对象。然后,实施样品接收、制备、检验、数据审核、报告签批“五分离”工作机制,检验人员接到按标准制备后的检验样品,只知道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完全不知悉样品产地、企业、被抽样单位等关键信息,进行“盲检”。在整个抽检过程中,抽样人员配备执法记录仪,可全程记录轨迹和抽样现场情况。检验机构重点部位配置监控,监管部门可随时查询样品所处状态。研究推动实验室检验原始数据实时对接“浙食链”,确保“三真”:“真样品、真检验、真数据”。
宁波:探索新方式,“抽”“检”分离更具操作性针对性
目前,全省所有市县和省本级已全面推进改革,打造了嘉善、宁波江北、临海等基层改革示范点,形成点面结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举例来说,今年9月宁波各地已根据改革要求采取“专职人员+抽样人员+技术顾问组”的模式组建食品抽样队伍,并逐步形成了“小分离”“大分离”“硬分离”等食品抽检分离模式。“小分离”模式,即承检机构实行内部分离,实现的是抽样人员和检测人员的分开;“大分离”模式,即食品抽样、检验由不同机构承担;“硬分离”模式,即抽样由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实施,承检机构仅负责样品检验。
在开展抽样模式改革的同时,宁波还对食品承检机构的内部运行机制实行改革,率先制定实施样品接收、制备、检验、数据审核、报告签批“五分离”工作机制,提升食品承检机构抽检能力。实行食品抽检分离改革以来,承检机构工作质量明显提升,申请复检率、抽检数据退修率下降20%以上。
“更准、更实、更严”监管措施落地见效
截至目前,全省已组建专兼结合的执法抽样队伍104支、2773人,其中90个县局全覆盖,执法人员已直接抽样1.84万余批次,承检机构交叉抽样3100余批次。浙江推进抽检分离改革以来,有效提升了抽检工作质量和效益。监督抽检靶向性更强,执法人员抽样不合格率达3.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抽检过程更规范更公平,承检机构工作质量明显提升,申请复检率、抽检数据退修率下降20%以上。
“食品抽检全程质量提升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我省以食品抽检分离改革为牵引,推出系列化措施,打出了组合拳。”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到2021年,省级食品抽检任务将按照“抽的不检、检的不抽”方式全部实施抽检分离;100%的县级通过执法平台“双随机”方式由执法人员实施抽样;市级参照省级或县级方式实施;建立健全抽检全过程线上质量监控体系;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数字化协同应用更加完善。到2022年,省市县三级基本建成以质量为核心、以数字化协同应用为支撑的食品抽检全程质控体系;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数字化应用问题智治功能得到有效发挥,食品抽检工作公信力、权威性大大增强,以风险管理、问题治理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曝光台